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激励孩子上进,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除了日前霸占热搜榜的鸡娃,还有很多形容目前小孩子状态的词语,比如青蛙,特指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素鸡,素质教育打鸡血般加强版,钢琴,小提琴,画画等素质教育统统报班学习,掌握十八般武艺,必须样样精通;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奥牛亦或是英牛等等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鸡娃模式往往存在于一线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中,往往能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条件,在这里我不探讨“鸡娃”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更想谈谈的是农村教育,更让我担忧的也是农村教育。
相比于20世纪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大,国家在去文盲化的事业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是一个95后,来自一个小村庄,我于15年考上大学,再次热议周围孩子又考上大学的时间已经来到了五年后20年,而为了那个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举家搬到了市里求学。
在我的观察中,留在农村的家长们绝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有一部分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甚至没有高中或者中专职业学校的学习经历,他们深知自己吃了没有学历的亏,这群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能够考上大学走出他们固有的老路,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力所能及的提供他们能够提供的物质支持,在孩子们的选择上或者学习辅导上却起不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比较这些能留下农村照顾孩子的父母,农村教育中我最担忧的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据民政部统计:“十三五”末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 较“十三五”初降近三成。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陪伴在身边,对孩子们的管束都有了一定的精力问题,更别提教育了。在我和周围很多照顾小孩子的爷爷奶奶交谈之后,我了解到他们不懂孩子的作业,无法辅导孩子功课,乡镇上很少有辅导班,就算是有,大多数家庭也很难支付辅导成本,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靠孩子自觉,孩子听话,孩子体谅辛苦的父母而去好好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农村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诸如优秀的老师大多数都流失去往更大的平台,导致农村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中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禁让我感想:农村教育该何去何从?你们认为农村教育该怎么办呢?欢迎在留言区评论讨论。
原创不易,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与关注,接受所有的鼓励与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