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真是壮观!
顺着杜鹃花专家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到弯弯拐拐的花径上是人;往上攀登的花阶、花梯上是人;凹下去的花坑边是人;连接两山之间的花梯上是人;山坡的花巅上是人。所有的游人掩映在硕大的杜鹃花丛中,使得眼前的花海活动着、翻腾着、喧哗着,百花坪上传来年轻男女们的笑声,万花楼前传来苗族姑娘的歌声,花廊那边传来彝族小伙弹奏的牛腿琴声。哦,这处的花峰延伸到花谷深处,形成了一条波动起伏的美不胜收的彩带,这彩带恰似一条昂首天际的云龙,铺展到目力不能企及的天边,似要把连绵的群上舞动起来。
世上最长的彩带,是哪一个能工巧匠织出来的?它足有百里之长,宽处达十里,窄处也有二里多。
这么奇妙的景观,却险些让我错过了。
这天早上,在大方县城的宣慰府院坝里,眼见得冷风夹着细雨,逐渐下得大了起来,岭腰山巅之间,蒙砂雾全随着山风弥散开来,把四周高高的山巅,深深的峡谷,长长的河流,宽宽窄窄的田坝,全都笼罩在乳白色的雾纱之中,所有的景物都看不见了。于是我说,改变行程,我们不进山看花了。
谁知我这话一出,遭来同行者的一片反对之声。连陪同的贵州朋友都说,叶老师,你们这一次成功结束扶贫支教活动,顺路拐进去看一看,不会误了去机场。我说我晓得,只是我在贵州生活了二十多年,知道山里的天气,这雨雾一起,啥子都看不到,不是白走一趟?哪晓得这话一出,贵州朋友笑了起来,说黔西此高寒山区,十里不同天,说不定我们的车子一开过去,天就晴朗了。
事情真如他说的,我们的面包车驶出了几个山湾湾,天就放晴了。恼人的冷雾细雨全都没了。扑面而来的,全是目不暇接的杜鹃花。我们的车子是在花路上疾驰。姹紫嫣红的花儿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下得车来,我们已置身在杜鹃花的花海之中。只见四面八方,山上山下,高高低低全部都是五彩缤纷的杜鹃花,每一朵花都有海碗那么大。那鲜红的是马缨杜鹃,那水灵灵的是露珠杜鹃,那让人盯着看不厌的是迷你杜鹃,那花瓣儿几乎是透明的是水红杜鹃,那花色儿繁艳艳的是多花杜鹃,那夺人眼球的是紫色杜鹃,那开得让人忍不住想折下一枝来的是锦绣杜鹃……
我凝神赏花儿,不由吟出一首诗来:
一朵一朵又一朵,
十朵百朵千万朵,
缤纷五彩漫山坡,
迸然怒放朵堆朵。
一个服饰时尚的漂亮姑娘躺倒在草地上兴奋地打着滚,尖声嗲气地连连赞叹着:太漂亮啦,太美啦!我要让同学们都来看,都来耍,都来拍……
人们都为她的激动纵声大笑,没有人觉得她过分,没有人感到她出格,同行的一位老教授说,我们年轻一点,也会往草地上滚一滚,百里杜鹃真是太美啦!
当地人介绍说,这地方叫普底。我辨认着四周的山势景物问:原来不是叫普根底吗?
上世纪80年代初,百里杜鹃景区刚被发现时,我来过这里。记得当地老乡告诉我,因为山寨上娃黄的人家多,这里又叫黄村、黄坪、黄家坝,普根底是彝语,意思是仡佬寨,后来改叫普底了。
原来这又叫黄家坝的地方,红军长征时在这里打过著名的黄家坝保卫战。
杜鹃花女专家看我沉默,又说:你20多年前来时,百里杜鹃分为两块,黔西县那一块苗族多,讲苗族关于杜鹃花的传说;大方县这里的彝族,就讲彝族关于杜鹃花的传说,各讲各的。自从当年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毕节扶贫开发区,我们把黔西、大方的杜鹃花景区划出来,专门成立了百里杜鹃风景管理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游客们蜂拥而来,你看嘛,都是人!
真是都是游客,遍布在整个偌大的看不到尽头的景区之中。
那么大的花海,那么长的彩带,一天时间是游不完、看不尽的,看完普底景区,还有金坡景区,恋恋不舍地走出金坡景区,还有红艳如火的马樱景区。紧赶慢赶,依赖电瓶车的帮助,只能走马观花地赏完百里杜鹃的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的繁花锦带如何办呢?
临上车前,老教授问,这百里杜鹃,是谁发现的?
导游姑娘说,是一个农民发现的。又问这农民叫什么名字?姑娘答:徐建生。她还补充说:也不是他发现的,这百里杜鹃天然地长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周围老乡都晓得。
我不由得哑然而笑。姑娘说得对也不对。对的是百里杜鹃天然生成,从来没有人特意去栽培它,只因它长在偏远闭塞的高寒山区,外界少为人知。不对的是徐建生确有其人,不过不是农民,而是贵州省的老领导,时任省顾委主任。退下来以后他组织了一帮老同志,带上新闻界、文学界的一些人,踏遍贵州的山山水水,考察全省的旅游资源。我也跟他走过二三次,经常为考察景点,而误了吃饭和休息时间。又一次车子出城,他笑指着人行道上学雷锋标语下免费为农民工理发的师傅说,我们这也是学雷锋,考察推介贵州的旅游资源,为脱贫、为开发出一点力。一晃眼二十几年过去,贵州的旅游大大发展了,在雷锋精神感召之下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不应该被忘记。
是啊,没有人晓得这么美丽的杜鹃花下头,是煤山煤脉。杜鹃花专爱长在煤山露头处饱含腐殖酸的土壤里。农民们却是深知的,我在紧挨着黔西、大方的修文县插队落户,修文也有杜鹃花,当年劳动时,农民们见我经常坐在山坡上痴痴地盯着花儿看,说那有啥看头,这种花光是好看没有用处,顶不到饭吃,花谢了只能把根挖出来抠成饭瓢用,再就是用来烤火,故而千百年来杜鹃花都是自开自谢,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这一片山野里的各族人民中,都流传着一首民谣:
头在大山脚,
脚踏三岔河,
谁人识得破,
金银用马驮。
无数的文人雅士前来试图识破这大山里的秘密,把金银用马驮回去,都无功而返。
现如今,大山的秘密让人识破了,就是这年年春天都会恣情怒放的百里杜鹃,吸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山民们世世代代熟视无睹的杜鹃花,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风景。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内,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杜鹃花园,加拿大维多利亚岛上,也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布查特花园,我还写过一篇散文《布查特花园的启示》,拿这两个名园和百里杜鹃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一边是人工栽培的小花园,而另一边则是头天然生成的百里大花园呐。
还有十分之九的杜鹃花林,我们只能借助疾驰的面包车隔窗欣赏了。仿佛了解我们的心思,西斜的太阳露了脸,让我们得以尽情地观赏百里杜鹃的美景。
那艳如云霞般的红杜鹃,把一整座山都染成了火焗色;那闲静、淡雅的白杜鹃,千万朵大白花把山体染成了皑皑白雪;那紫色杜鹃花点缀在繁花丛中,那绚丽多彩的各色杜鹃花争奇斗艳,其多变的花形,丰富的色调,其繁艳茂盛的花瓣,岂是坐在一掠而过的车子上能看得清的?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满意的微笑,都以为看到了杜鹃花海,看清了百里杜鹃的面貌,他们不晓得,百里杜鹃还有一景,他们是看不见、拍不到的;花谢时节,满坡满岭满山满地的花瓣儿铺就的百里彩带,又是一道世所罕见的奇观。
面对窗外绵延至天边的彩带,我忽然觉得,乍一下车时吟出的那首诗,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了,于是面向这一片我曾经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贵州高原,情不自禁地又咏出了四句:
金坡银坡宝石坡,
绵延无尽坡连坡。
烂漫山花锦绣坡,
百里彩带系山坡。
哦!百里杜鹃,我第二故乡的绝世美景。我赞美你,我称颂你!
感谢叶辛老师,下一篇“云翔贵安”。
感谢关注,持续为您分享,了解叶辛老师的贵州情,了解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