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理疗:痛风发作?中医为啥不治关节偏治肝?
2022-08-03 23:38:27
毒的形成,与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一起并称为浊毒,其演变规律为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日久可是肝失疏泄,血液和津液输布代谢障碍,不能宣清导浊,浊瘀化热,热晕成毒,肝经浊毒滞留经脉、关节,导致痛风。
【提示】 新朋友请点击上面 “ 蓝色字 ” 关注
【提示】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 “ 分享 ” 给朋友
痛风发病与肝密切相关,是有临床依据的
从发病部位看,绝大多数痛风发作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高达90%,而且是六七成患者的首发部位。
如果从经脉循行的角度看,痛风好发部位是足部第一跖趾关节,是厥阴肝经所循行的部位。《灵枢经》中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
从而可见,肝脏功能异常,肝脏所循行经络的脚部第一跖趾关节可出现异常,这是痛风和肝脏关系的依据。
痛风的发病时间,与肝脏密切相关
我们再来看痛风急性发作时,与肝脏的关系,
痛风常发作于凌晨,而足厥阴肝经,留住时辰为凌晨一到三点,即丑时;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为胆经最旺;而肝胆互为表里,痛风半夜发病时间与肝经失常密切相关。
而且,痛风浊毒可以循肝经趋于下焦,关节为筋络汇集的地方,夜间血行迟涩,而阴气最旺,阳气最弱之时。
如果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滞血瘀,所以疼痛多见于夜间。
浊毒稽留肝经,是痛风发作的关键
浊,就是不清,《丹溪心法》中说,”浊主湿热、有痰、有虚,“中国古代认为浊为害清的邪,到了汉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浊邪就是湿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清邪居上,浊邪居下。“
毒,最初指的是毒草,后来医生上产生了很多意义,如可以指药物或药物的峻烈的药性。或指不应时的气,如戾气、杂气、异气,山岚瘴气等峻烈容易传染的可外感邪气。再或者指的是病证,如浊毒,疮毒等。或者指的是特殊的致病因素,如水毒、沥青之毒等。
目前认为认为毒,主要两个途径,一个是外感火热,从血分为毒。另一个是脾虚湿困,湿久成浊。
浊毒,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产物。
浊毒可以由外而内,也可以由其他病理产物如湿热、痰瘀转化而来。
浊与毒常因为性质相同相互为虐,而共生。
浊,性黏滞,容易凝滞脉络,阻塞气机,耗气。
毒邪性烈善变,容易化热耗伤阴津。
如果浊毒不清,毒瘀痰湿互结,入络或伏藏于内,则耗损脏腑经络气血,成为虚实兼杂指正,疾病顽固难愈,成为顽疾。
毒的形成,与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一起并称为浊毒,其演变规律为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日久可是肝失疏泄,血液和津液输布代谢障碍,不能宣清导浊,浊瘀化热,热晕成毒,肝经浊毒滞留经脉、关节,导致痛风。
肝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内在因素,脾肾功能失常都与肝有关
在临床中,痛风患者多存在情志不畅,发病后多情绪急躁,或心情烦躁。
我们知道,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如果七情过用,也会伤肝为痹。
现代医学也认为情绪刺激可以直接诱发痛风。
肝与脾、肾在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木乘土位,横逆犯脾,可导致脾失健运,湿浊流注于关节经络发为痛风。肝气郁结木旺克土,脾虚湿盛,聚湿成浊,湿浊之邪流注于关节发为痛风。
肾为肝母脏,子病及母,必累及肾脏。如饮食不节,恣食辛辣肥甘,或嗜酒成瘾,都可伤脾,导致脾失健运,久则及肾。中老年肾气渐衰,一旦肾失气化,主水失司,则水湿积聚,毒浊内蕴,过多尿酸就不能随尿液排出,也可发为痛风。
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来自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感恩原创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