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览天下

阅读,看尽天下事

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2023-03-10 02:50:10


樱草山书店就是格蕾丝工作的地方,她其实学习并不好,也不热爱读书,但环境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兴趣和动摇一个人的意志。


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读《伦敦最后一家书店》

文/苇眉儿

阅读完《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这本书,我脑海中立马闪现了诗人博尔赫斯这句脍炙人口的话——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战争带来的伤痛远不止在肉体,精神和心灵的伤害更是不可估量。记得最早是在小学学习杜甫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破坏,就窥见一斑了。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取材于战争爆发的时代,1939年希特勒势力横扫欧洲,大战一触即发,故事就在这个时段拉开了帷幕。年轻女孩格蕾丝成为了这本书最耀眼的女主角,她可爱不谙世事,她单纯只想有个可以糊口的工作,她从来没有设想过自己会在一家书店当起了店员。


可,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樱草山书店就是格蕾丝工作的地方,她其实学习并不好,也不热爱读书,但环境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兴趣和动摇一个人的意志。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书籍;来往穿梭的,也都是在安安静静读书的人们。再加上格蕾丝本身就是一个勤劳能干、头脑聪明、任劳任怨的女孩,在书店老板埃文斯先生粗放式管理的情况下,格蕾丝亲力亲为,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每天一点一点改变和美化着樱草山书店。渐渐地,书店分类整理得完美无瑕,在战争阴影笼罩下,慕名前来阅读和买书的顾客也越来越多。除了勤劳,聪明,有善于经营书店的能力之外,格蕾丝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用心,有爱,每一位顾客都感受到了格蕾丝的真心,就连一向冷漠拒人千里之外的埃文斯也渐渐喜欢并尊重这位善良美丽聪明能干的姑娘了,从内心里把格蕾丝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格蕾丝不光成了众人尊重和热爱的书店店员,还在书店结识了爱读书的英俊帅气的乔治,两人暗生情愫,一本《基督山伯爵》成为两人两情相悦的开始和见证。

可,当时的氛围和情景是:整个伦敦几乎沦为废墟,时不时地轮番轰炸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苦不堪言,痛不欲生。但,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格蕾丝的好朋友好姐妹薇芙参军直接奔赴了战场,韦瑟福德夫人从丧子的悲痛中缓过来,加入了妇女服务队,格蕾丝除了书店的正常经营和管理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空袭防御督察员……所有的人,都在为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爱心。

就算炮火纷飞,就算枪林弹雨,就算满目疮痍,格蕾丝依然坚信书籍的力量,她开始想方设法给人们朗读,书籍、文字将伤心透顶、信念全无的人们重新聚拢到一起,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爆炸、停电停水、空袭……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书籍在这一刻显示了惊人和超人的力量,成为那个年代那些人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慰藉和最有力的鼓舞。


我脑海中浮现台阶上格蕾丝坐在中间深情地朗读,周围是目光如炬眼神坚定的听众。我相信这一刻,所有的人都在书籍、故事和文字中找到了照亮未卜前路的那束光。

那束光,很亮。

那束光,很暖。

那束光,一直照亮人们的内心最深处,成为所有人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抚慰。

《伦敦最后一家书店》的作者玛德琳·马丁在书的结尾中写道:“在战争的至暗时刻,是书里的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安慰、友爱和欢笑。战争甚至成了她爱上读书的催化剂,战争中,阅读为她提供了逃避的港湾,让她在痛苦和恐惧之余体验人生的美好。”

是的,是文学把人们凝聚在了一起。

是书籍把人们攒聚在了一起。

是文字把人们团结在了一起。

诗人博尔赫斯未卜先知,只因为他说,如果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