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览天下

阅读,看尽天下事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另一种解读

2023-03-10 03:11:40


因为这里主要想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看法,所以,仅就第一把钥匙“标题老实”出发,结合七年级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补充一些常识和背景信息,试图还原场景。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所谓达芬奇式解诗

在学完“文艺复兴板块”后,就借用文艺三杰的名字,来让孩子做刻意的思维练习。

所谓“ 达芬奇式解诗 ”就是运用诗歌提供的信息,甚至蛛丝马迹,先努力完整的还原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类似于营造出一个“诗人最有可能处于的那个场景”。

然后邀请“读者/学生”进入这个“还原的场景”,进而感受“诗人的感受”。从而可以进入自己感受的“诗意性写作”。这部分我叫做“ 拉斐尔式写诗 ”。

形成一个 “ 分析部分 - 综合感受 - 写作输出 ”的训练环节。

我觉得干老师的文章“深谙月理的《峨眉山月歌》”就属于“达芬奇式解诗”, 原文链接

解诗过程;从五把钥匙开始

我和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在日常晨诵中,通过读诗,逐渐总结出“解诗的五把钥匙”,包括:“ 标题老实,虚实结合,对比张力,寓情于景,意象隐喻 ”。当然也有的诗并不是五把钥匙都有效,但大部分通过“五把钥匙”+“常识”是可以解析和还原的。

因为这里主要想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看法,所以,仅就第一把钥匙“标题老实”出发,结合七年级之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补充一些常识和背景信息,试图还原场景。

标题老实

文章标题“次北固山下”,就很老实。说明本诗写的是:“到北固山下了”这件事。但具体的信息不详。

  • who 谁, 王湾
  • whom 和谁,没写
  • when 什么时间?(一年中,一月中,一天中)
  • where “ 北固山下 ”,
  • how 怎么到的? 坐船
  • what 干什么
  • why 为什么这时候到北固山下
  • how about 作者感觉如何?
  • so what 接下来会如何?

接下来就在读诗中逐一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首先,需要 地理常识+历史信息 ,北固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这些知识在中国地理“长江之歌板块”中已经学过。

这里唐代时属于润州,最重要的信息是,这里有一个 京口渡 ,连接“隋唐大运河”的“ 江南运河段 ”。对面有个 瓜州渡 ,属江北扬州/江都,连接“隋唐大运河”的“ 古邗沟运河段/里运河 ”。因为隋唐时,长江镇江以东就江面宽阔,呈喇叭口状,难以横读。又因为“隋唐运河”在古典时代的交通要道属性,所以,一般去江南或江淮,都会通过这个位置。“北固山”,“北固楼”成为诗歌中经常出现字眼。

image.png

那么作者要去干什么呢?考虑到唐代很少有人从长江口出海,(一般通过明州,今宁波一带),所以诗人估计要往南或往北继续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一句的

  • 是个关键字,说明本诗很有可能是“ 羁旅行人诗 ”,抒发“羁旅游子怀乡之情”。
  • 青山 ”就是北固山为代表的的镇江一带的小山了。
  • ”说明 “北固山”还不是目的地 。目的地还在“青山外”,那就是作者要往“ 江南方向 ”走了。因为如果要去江北,应该“泊船瓜洲”才对。
  • 行舟 ”说明作者是坐船来的。那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瓜州渡由北往南渡江而来”,另一种是“从南京顺江而下”。当然“从大海往长江内河方向”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因为唐代从这个方向的行舟很少,另外后面的“风正一帆悬”也可以排除,待会说。
  • “绿水”就是 长江,江南运河入口 这段了。
image.png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潮平两岸阔 ,结合长江此时此段的江段特点,说明 这个时间正逢潮汐,而且是大潮,特别明显 ,海水倒灌,所以江面格外宽阔。这两个信息会揭示“诗人”具体的时间。但现在还不能确定;
  • 风正一帆悬 :风正,说明 顺风而行 。而海边的同学都知道,夜晚到太阳出来大地升温前,海边的风都是从大陆吹向大海的。这一点班里广东珠海来的孩子都会用切身体验说明,等学过物理之后就能解释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猜测, 诗人是沿江顺风而下,由西而东,而且是“凌晨/拂晓”出发的 。(因为唐代,大江边少有夜航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海日 :综合前面的分析,因为镇江以东江面开阔,加上逢涨潮,更是东望如海一般。所以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海日初升。印证了上一句“凌晨/拂晓”出发的推断。
  • 残夜 :固然是指天色渐亮。但合情推理一下,诗人八成在船头朝前进方向(目的地在望)张望。所以残夜的最大标志应是“残月”。因为作者不大可能回头找月。所以很有可能,此时是 月亮在东方,将出的太阳附近 。那么根据六年级学过的“天文板块”中月相规律可知,“下下下东东”,此时很有可能是“下半月,下半夜,下弦月,出现在东方”,那么日期也就是一月中的 阴历二十三、二十四 附近。而天文学也告诉我们,一般阴历此时会有大潮,也与之前的推理部分吻合了。
  • 江春入旧年 :此时提到“春”与“年”。也就是年终岁末了。“江春入旧年”固然可以说是江南春色与北方不同,即使深冬也能看到绿色和春的气息。但“春入旧年”还有一种解释,是“ 立春早于除夕 "。若是如此,此时 就是“岁暮腊残”,马上就要过年 了。结合上句,也就是具体时间是“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附近,正是江南旧历“ 小年 ”前后。
image.png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游子的家乡在洛阳,现在羁旅奔波,出门在外,马上就要过年,自己却还要向着远离故乡的方向行进。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由得诗人更加起“怀乡之思”。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家乡亲朋也想必盼望自己,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消息,但“锦书难托”,乡书难达,是何等悲凉!

这样,我们就拼凑推理出了一个“即将过年,正在过年”的时节,一个仍然需要奔走的游子所经历的“旅途一个剪影”。

无论其他的人对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的解读是“江南风物论”,还是“哲理论”,在我这里,更愿意相信,这是游子看到 日月穿梭,年华渐老 过年佳节 却不得不“ 羁旅奔波 ”, 心情起起伏伏 的含蓄表达。

说明

达芬奇式解诗,并非要焚琴烹鹤,把“诗歌”大卸八块。而是“刻意的思维关联性训练”,是我们班针对七年级“思考力发展”需求,对以往所学的一种“关联性整合”。
当然,解诗也是目的之一,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够“代入场景”,感受诗歌氛围和情绪,完成写作。

(Shaohua @2021-12-18 根据课堂讨论回顾整理)